什么叫“双城经济圈”呢?
让我们站在成都,把目光放向东边;
再让我们站在重庆,把目光放向西边。
年初,中央再次“画圈”,
让“双城记”在巴蜀之地唱响。
协调合作的“成渝”,势必是相向共进的
以加强战略谋划,深化协同合作为前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如果把这场战略看作是一盘大棋,那么“科技创新”则是这棋盘中主打的棋阵。“一城多园”,将成为西部科学城的基本框架。
拥有丰富科技创新资源的成都,早早的便把“创新”注入进城市的血液之中,变成“天府之国”基因的一部分。
当国家层面的重要布局展开,目标清晰,蓄势已待之时,成都便已经站在了西南、乃至全国发展的新一轮历史起点处。
在这个起点处,有四个关键词将作为成都手中的功能饮料,给予着成都即将开始马拉松长跑的信心。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这是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蓝图”。
01
4月23日,成都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高技术制造业逆势而上,增加值增长11.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9个百分点。
1月27日,西南地区首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在迈克生物的紧急科研攻关下面世。
3月26日,针对防疫而研发的光启智能防疫头盔、大鹏系列多功能无人机防疫解决方案....在“成都‘智’造新技术新产品云对接——科技防疫应用国际专场活动”上亮相。
17项来自成都的科技防疫新产品,218项防疫产品清单...数据的背后,是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下不同场景的全面覆盖及有力支撑;也是成都科技创新能力的再一次发声,是成都科技创新能力长期积淀所呈上的完美答卷。
“以科技之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成都诠释的很好。除防疫外的其他不同领域,成都“智”造也正在快速崛起。
来看一组数据,或许你会更直观感受到:
日前公布的成都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9个百分点。
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分别增长14.5%和11.2%。
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等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倍、1.3倍、38.3%。
这份底子和张力,让我们看到了成都高技术制造业的逆势而上;同时也看到了成都在科技创新这块儿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力作用也正在稳步增强。
02
4月30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强战略谋划,深化协同合作,依托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蓄势、提升的有备而谋。插上机遇的双翼,成都,这座创新之城,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势头。
4月21日,在四川省科技奖大会上,公布了2019年四川省科技奖获奖项目(候选人)。
致力于能源互联网研究和产业培育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所也榜上有名。作为第一个完成单位,获得201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卓有成效的成就背后是创新的强大源泉。以清华大学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所所在的成都科学城为例,该区域聚集了成都超级计算中心等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基地,引进了中国科学曙光先进微处理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6个国家创新平台,建立了清华大学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所等33个校地合作创新项目和中国科学院11个相关研究所,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创新生态。
不止是成都科学城。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天府软件园、新川创新科技园、成都西部智谷……成都产业生态圈已初具规模。
蓬勃发展,是现状。
那么,未来呢?
成都已找到答案。
4月30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调研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建设,研究部署与重庆协同共建西部科学城。
他重点讲到:加强战略谋划,深化协同合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面对这一重大机遇,在已有的丰富科技创新基础上,成都有备而来,“营城”与“谋势”相结合,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远景可期。
03
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挂牌,一朝落子,三年蓄势。东部新区进入高质量项目“全面建设”新阶段。规划建设成都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加快聚集创新资源和要素,东部新区的未来场景里,创新已融入未来之城的基因排序之中。
4月28日,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成都东部新区。仅一周后,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挂牌,开启全新局面。
未来之城,五“新”之变
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
成德眉资同城化新支撑
新经济发展新引擎
彰显公园城市理念新家园
按照部署,东部新区将强化科技创新,规划建设成都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加快聚集创新资源和要素,布局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应用场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
就在挂牌当日,51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2385.03亿元。
梳理此次的开工项目,科技含量高的航空类项目是一大亮点——北京联东集团将投资13.5亿元,重点发展航空精密零部件制造、航空维修、无人机研发与生产、智能机器人等主导产业;成都富凯飞机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将投资3亿元,建富凯飞机加改装设计及维修基地……
一座“未来之城”崛起的背后,科技创新,将是这个区域对话全球的未来场景。
04
5G、AI、大数据...在前沿技术领域,成都早已是“春江水暖”、超前布局。迎着“新基建”浪潮的兴起,成都正在聚力成势,将持续探索,抢占决胜未来的发展制高点。
“海威华芯研发的5G基站功率管芯已达世界先进水准。”海威华芯董事长万涛在2020成都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首场发布会上宣布。
海威华芯作为5G基站芯片研发制造的代表企业,经过5年的技术磨砺,目前已成功建成投产先进的6英吋并兼容4英吋的碳化硅基氮化镓生产线,掌握了5G基站射频芯片核心制造技术并顺利通过验证。
4月16日上午,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西南第一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也是继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全国第二家登陆科创板的CRO企业。
在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核心区内,作为即将建成的西部地区首个超级计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其运算能力将达到每秒钟数十亿亿次,将成为真正的“最强大脑”。
好消息不断传来,从中我们可以一窥成都在5G、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上的积累。硬核产品的不断涌现,重大基础设施平台的崛起,将让一大批硬核企业快速成长,帮助产业深化,乃至城市赋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明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通过梳理发现,刚刚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成都,近期签约、开工项目中,5G、AI、数据中心领域项目占了大头;成都2020年1000个重点项目中,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项目打了头阵······成都早已“春江水暖”、超前布局。
迎着“新基建”的浪潮,一切信号都在表明,在5G、AI等领域拥有良好基础的成都,正在聚力成势。
创新,
决定着一座城市以何种方式,
泾渭分明地对话未来。
未来,我们蓄势而进。
再一次,乘风破浪。